□河南博物院首席评论员陈莹莹
“各位,欢迎参观河南博物院!希望我的解释能陪你度过美好时光。”10年前的一个冬日,我通过考试,成为了河南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
得到10万字的解释,心情沉重。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看到吃饭走路时熟悉解说的朋友,知道自己天赋不高的我暗暗加强了自己的实力。拿到上岗证的那一刻,奔涌的泪水洗去了我的疲惫,让我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上任后,我根据不同的受众定制了不同的讲解路线和内容。给《陈莹莹》观众的273条留言和9封感谢信,是“认真解说”的注脚。讲座的后面是我房间里堆的2.5米高的书和12本读书笔记。
“大家好,我是河南博物院中原历史文化宣讲团成员陈莹莹。”2012年,我有幸成为河南博物院中原历史文化宣讲团的一员。回顾一夜之间用瓦楞纸做道具,用蜡笔画展板的日子,有苦有甜。从灿烂的古代文明到可歌可泣的现代英雄事迹,宣讲团通过生动活泼的节目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了博物馆和中原文化。
“同学们,我是萤火虫老师!”2015年,河南博物院进入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分众教育的新探索阶段。因为发表了一篇博物馆社会教育相关的论文,我成功晋升为“河南省博物馆研究导师”。从2015年到2020年,博物馆越来越“热”。河南博物院举办“专题讲座”701场,举办“国宝卫士”、“博物馆里的成语故事”等10个专题培训班,49节课。几乎每个房间都满了。从特训班开始,孩子们对藏品中的文物、历史、文化的无知,到毕业结束时的口若悬河,他们言谈举止中透露出的文化自信,让我深感欣慰。
10年,从博物馆讲师到布道者,从社会教育活动老师到研究导师,再到网络主播;从变换身份到多元解说,每一步都是我们成长的烙印,见证着文物“活起来”“火起来”,飞入千家万户,亿万观众心中。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