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旅游体育景点消费娱乐文化历史考古生活

万州:消落带变幻四季美景

万州:消落带变幻四季美景

春来百万三角梅盛放,夏季野花浪漫如海,秋冬中山杉成水上森林、鸟类栖息的天堂……在万州,长江消落带就如一幅动态图,无论季节怎样变换,总是那么婀娜多姿。

近年来,万州区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把消落带保护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施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突出利用管控与保护管理,初步构建起消落带绿色生态长廊,为长江上游构筑起重要生态屏障,形成了“树上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的美好生态景观。

春夏秋冬 打造消落带四季美景

这个冬天,白鹭湾和红砂碛的中山杉又成景观:锈红的中山杉或半淹在水中,形成水上森林,或屹立临江边坡上,与蓝天白云碧水形成色彩鲜明的图景。成群结队的白鹭、红嘴鸥、江鸥飞落于此,构成一幅鸟与城市,自然与人居和谐一体的画面。

万州的消落带可谓四季如画。每当人间四月,滨江环湖百万株三角梅叶子还没长出,就先开出一年中最盛大的花海,红遍了朋友圈,红上了央视。随着水位下退,裸露的护坡先抽出绿芽、起伏的江边草滩开始生出狗牙根、苍耳等耐淹植物。湿地里,蝌蚪开始游泳,青蛙开始鸣叫,荷花、睡莲摇出花苞。春末到夏天,音乐广场、白鹭湾、红砂碛、天仙湖畔的格桑花、百日草、硫化菊形成大片浪漫花海,吸引了许多市民徜徉其中,赏花拍照。秋季的消落带则是彩色的,红砂碛的芦苇结着淡紫色的穗子,随风招摇;音乐广场的红枫扬起手掌般的红叶,三角梅开出最后一季花朵。

树藤花草 构筑稳定生态系统

消落带是怎么变成景观的?

作为陆域和水域的过渡带,消落带在衔接水陆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消落带周期性的水位涨跌,很少有植物能适应其生态环境。消落带的生态治理,也因此成了一道世界级的难题。万州对此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之旅,既注重生态效益,更兼顾景观效果,从乔木中山杉、水桦、柳树,到藤蔓三角梅,草本植物狗牙根、苍耳,景观野花组合,构建起稳定美丽的生态系统。

从2009年开始,万州在三峡库区消落带开展植被恢复试验,在165米到175米水位线试种中山杉,经过每年长达六个月的淹没浸泡,这些中山杉顽强地存活下来,堪称“树坚强”。近5年,中山杉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原本粗粝的边坡俨然已是一道道绿色“走廊”,形成了长江两岸独特的绿化带。

近年试验推广的,还有草原和花海。

近5年,万州采取“自然修复+人工修复”的策略,推广栽植了狗牙根、苍耳等耐淹植物,绿化库岸70公里,建立武陵湿地自然保护区,启动天仙湖、新月湾、黄柏溪、沱口等湿地建设项目,促进了消落带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成型,使裸露河滩逐渐向耐淹草甸系统演变,形成了江边草原的景观。

在城区,“草原”上还开出了“花海”。2018年,万州开始尝试消落带花海打造,起初地点主要在音乐广场外侧江滩,仅以硫化菊、波斯菊为主。后来,花海面积逐步扩大,品种也不断增加。到2021年,万州已经在滨江环湖区域栽植柳叶马鞭草约2万平方米;撒播野花组合花种约45.6万平方米。它们耐贫瘠、耐干旱,成为护坡的绝佳绿化品种。

近5年,万州滨江环湖三角梅的栽植数量逐年增长,并进行了捆扎造型,打造三角梅花瀑、花球、花屏等特色景观。如今,25公里滨江环湖带上三角梅的总量已超过百万株,保护消落带生态的同时,更屡屡亮相央视,成为万州的城市名片。

近年来,万州在城乡不同区域,采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和野花以各种方式组合栽种修复绿色,共同构筑起长江消落带重要生态屏障,更打造出令人赞叹的四季风景线。通过积极探索破题之道,通过自然修复与人为治理同步进行的手段,在面积约25平方公里、岸线长350公里的消落带上,万州逐渐探出了适应水位涨跌的稳定生态系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