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见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见证。久而久之,古建筑变得残缺不全,或是断壁残垣。迫切需要修复者用自己的技能重现“记忆”,让古建筑“焕发青春”、“好看”。
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年轻的古建筑修复从业者。他们用建筑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古建筑得到完整的还原,同时提高古建筑的展示和传播水平。他们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新的贡献。要恢复古建筑的神奇,古建筑修复的从业者不仅要有诚意,还要坐在“冷板凳”上,朝气蓬勃地做好看似平淡的修复工作。一件雕件,经过反复比较,只有精雕细刻才能成功;一面墙砖,一根柱子,经过多道工序才能使用;每一个细节都是匠心的体现,从斗拱的比例,彩画的档次,到屋顶的造型。
在他们的青春故事中,悠久的历史和新的时代相遇。他们深入钻研,积累知识,总结新经验,获取新信息,在修复过程中拓宽新思路、新视角,运用VR等新技术,提高古建筑的展示交流水平和全社会的古建筑保护意识。
古建筑是承载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每一座古建筑都承载着历史的脉络和文化的发展。秦汉、唐宋、明清,不同朝代的古建筑所表达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精神是不同的;北方的红墙绿瓦庄重苍劲,江南的白墙绿瓦清新淡雅。不同地区的古建筑风格和特点是不同的。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也属于子孙后代。正是因为年轻的古建筑修复从业者们通过繁杂的程序修复、再现了古建筑,我们才有了更多的建筑标本,从中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理解“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仁爱之心”的精神内涵。由于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创新探索,人们有更多的机会通过中国文明的智慧结晶——古建筑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有利于在实践中增强我们的历史文化自信。
古建筑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更多专业化人才的加入。目前,古建筑修复行业存在专业化人才缺乏、职业教育精准化程度低、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晋升空间有限、专业教育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等困难。这就告诉我们,在培训制度、保障机制等方面,要更加关注从业者的现实诉求,让他们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坚守自己的“初心”和“匠心”。近年来,国家各部门针对这种情况做了很多努力。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布了《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部署了文物修复师职业等级、职业技能和技术要求,规范了文物修复师职业管理,使文物修复师技术评价更加科学。
未来,我们将做出更多努力,让建筑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古建筑修复、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功能得到更大发挥。希望有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到古建筑修复行业中来,在这里他们可以挥洒青春,贡献智慧,收获人生价值。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