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全国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现场会在浙江湖州召开。
会议为什么放在浙江开?因为浙江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在全国率先启动这项工作的探索。
2021年5月,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2021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
近两年来,浙江坚决扛起探路者的职责使命,围绕“共同富裕先行、省域现代化先行”,坚持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双向发力,系统谋划、变革重塑,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构建起工作体系与框架,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如今,构想正逐渐变为现实。沿着这两年的脉络,我们一起来寻找浙江文旅促共富的路径和脚步。
看见方向:两个评价指标体系里的获得感
都说“文旅共富”这项工作挺难做,难在哪?
相较于物质富足的外显性,精神富有具有鲜明的内隐性。通俗来说,物质富足还能依托数据指标进行衡量,但精神富有究竟怎样进行评价、如何落到实处,过去并没有样本可参考,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2022年7月,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大课题研究,就是立下军令状,要先在全国“打个样”。
首先,开展理论探索,让精神富有及其工作成效可量化、可衡量、可评价。
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台州学院,研究制定了两套指标评价体系:《精神富有测量指标体系》和《文化和旅游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标评价体系》。前者用于测量县域人民群众的精神富有程度,后者用于评价县域文化和旅游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工作绩效。
“从需求侧出发,通过开展精神富有测量,找出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短板;通过开展文化和旅游需求调查,掌握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旅游需求;根据找出的短板和掌握的需求,实施针对性供给。”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
其次,推进实践探索,实施分地区分人群的精准化供给。
拿到“答案”后,浙江在嘉兴1个设区市及桐庐等11个县开展精神富有试点,根据产业工人、农民(渔民)、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大学生、青少年、残疾人等7类重点人群的精神生活短板和供给需求,通过“一县一策”的方法,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比如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探索推行“浙江文化保障卡”;面向残疾人,提供盲人借阅等服务;面向山区26县和海岛地区,开展“耕山播海”基层文艺培训,2年来培训服务基层文艺骨干6.5万人次。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举措,让精神富有这项工作,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看见笑脸:100张照片里的幸福感
一个个具象而温暖的故事背后,是浙江积极探索文旅共富路径的“百花齐放”。创新推进乡村博物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遍布城乡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构建8288个品质文化生活圈,让群众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艺赋美”工程,推动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及非遗技艺走上街头展演,赋美城市气质。
宁波通过普及“一人一艺”全民艺术,开拓了公共文化促共富发展模式;温州洞头通过贝雕非遗文化工坊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方式,推进海岛乡村迈向共同富裕;衢州深挖南孔文化,打造了一桌南孔宴,呈上了“百县千碗”文化大餐;丽水古堰画乡,通过整合写生绘画资源,成为有名的画乡……
浙江紧扣缩小“三大差距”,积极赋能群众物质富足。
山海协作,谱写新篇。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山区26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实施山区26县“百项千亿”文化和旅游投资等十大工程,设立面向山区26县的农文旅共富基金10亿元……
城乡一体,均衡协调。实施“万村景区化”2.0计划,全省累计建成A级景区村11531个,占全省行政村的56.5%。实施乡村文旅运营“五百计划”,增强乡村文化和旅游的“造血”功能。开展民宿助力乡村振兴、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等改革试点。2022年,全省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514.6亿元。
扩中提低,增收致富。实施“万家农户旅游致富计划”,引导1万户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户从事乡村旅游行业,推动1万户已经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转型升级。开展先富村、先富户“致富经”推广行动。如淳安县大下姜创新片区组团式发展,25个村实现年旅游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70.8%;推广村集体主导的“入股联营”旅游开发模式,如玉环市干江镇农民持股众筹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村集体51%+村民49%”的股份众筹制,村民变股民。
看见预期:保障机制下的安全感
始终秉持“浙江精神”的浙江人,在文旅促进共同富裕上聚焦变革重塑,采取各种办法构建起共同富裕的保障体系。
更深度的融合。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以文化和旅游投资“双百”计划为杠杆,实施“串珠成链”十大百亿工程,加快建成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文化带。未来5年,全省文化和旅游项目将完成投资超1.2万亿元。
更便捷的体验。作为数字化改革的排头兵,浙江拿出数字化手段,提供更聪明的文旅生活选项。“品质文化惠享·浙里文化圈”和“游浙里”两个应用先后上线,形成一文一旅的“双子星座”。
更创新的制度。建立重大文艺创作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完善全周期文艺精品服务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运作,推广“文化管家”运行模式,推行公共文化场馆专业化运营,有效利用基层文化设施;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制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产业稳进提质赛马机制实施办法》,激发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内生动力。
更现代的治理。浙江积极探索旅游新业态安全治理工作机制,制定《浙江省涉旅安全有关单位旅游休闲运动新业态安全生产职责》,强化对玻璃栈道、滑翔伞、悬崖秋千、蹦极等旅游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在全国首创“信用绿码”;强化法治建设,制定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浙江省乡村旅游促进办法》等。
春暖花开时,一幅文旅促共富的幸福图景正徐徐展开。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