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旅游体育景点消费娱乐文化历史考古生活

音乐节里的“城市生意经”

四月春深,户外流行音乐节频次日益走高。近年来,这一以阳光和风中的音乐、呐喊、舞动、欢聚为标签的大型休闲类活动,在国内多地如火如荼展开。城市的日常生长进程中,它正发挥怎样的作用?海外知名音乐节里的“生意经”,或可解答一二。

几天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印第奥市举行的科切拉音乐节上,谷爱凌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也成为台下数十万观众中的一员。这一为期3天的音乐和艺术的节日,已有24年的历史。

音乐节一般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举行为期数天或数周的以音乐为主题的大型公众休闲活动。按照场地形式以及演出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室内音乐节和户外音乐节:前者以室内演出为主;后者以露天场地为主,通常在公园、草地、海滩等宽阔空间举办,内容偏重流行音乐,规模和观众数量较大。

随着文化消费的兴起,近年来音乐节开始呈井喷式发展,户外流行音乐节以其特有的狂欢性娱乐形式深受大众的喜爱,为举办地带来更多关注和消费,五湖四海音乐潮流爱好者的涌入,成为城市发展渴求的活力源泉。

多元融合的全新音乐产业

如今,户外音乐开始朝着正面价值引导、多元化内容形式、高质量演出节目、即时性传播方向发展。它通常由多个舞台和多场演出组成,各个舞台和演出之间的联系较弱,每场演出大都拥有自己的内容和特点。无论喜欢何种音乐形式的音乐爱好者,都能在户外音乐节中找到自己的取向。

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户外音乐节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逐渐成为一种融合多种元素的全新音乐产业。

上溯其发展历程,196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小城举行的蒙特雷国际流行音乐节不可不提。音乐节策划者约翰·菲利普斯没想到,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给音乐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也成为之后许多大型音乐节的榜样。

那个时期,只专注于一种音乐流派的音乐节并不稀罕——民谣音乐节已有多年的传统,新港爵士音乐节更是举办已久,甚至蒙特雷本地也办了近十年的爵士音乐节。

然而,像蒙特雷国际流行音乐节这样从各地把各种各样曲风的音乐人请来、融合为一体的音乐节,前所未有。它的成功让音乐演出行业的人们相信,让不同类型的音乐人在舞台上相遇,见证他们之间发生“碰撞”,是非常有价值的。

“现在我们把它当作是摇滚乐发展历史的一部分,也许有没有蒙特雷摇滚乐也会发展下去,但这些音乐节加速了摇滚乐的前进。”当年的组织人之一佩罗夫说。

在他看来,今天的音乐节已经进入新的外部发展环境,他认为:“我们今天被城市欢迎,被当地的艺术界欢迎,现在的人们能够意识到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他们不会把摇滚乐区别对待。甚至美国的商业公司也拥抱了音乐节——当然这是好是坏还很难说。”

蒙特雷国际流行音乐节往往被认为是户外音乐节的开端。在欧美国家,户外音乐节多元化的内容和其包容的音乐态度往往能够得到亚文化青年群体的广泛认同。

如今,户外音乐节代表着文化共享的公共活动,同时也是乐迷与乐队之间情景符号和听觉符号互动的空间。对于乐迷来说,一旦在音乐节这个特定的场域内形成身份认同,将直接激发其对音乐节的品牌忠诚度。作为人们共享情绪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场景所在地,城市的经济发展、全球知名度及形象塑造,获得共赢。

“音乐节带来的不只有潜在效益,而且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推动城市发展。这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艺术能够为周边地区做些什么?”一位瑞士音乐节的负责人指出,“音乐节必须能够对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长期贡献,事实上,旅游服务的提供者都需要知道艺术是能为他们带来切实利益的。我们要把这样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个人,这对于艺术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深度嵌入城市 生成独特体验

户外流行音乐节将触角深入举办地,音乐节受众的分散性和广泛性使它成为举办地借以传播地域文化的一个有效契机。

丹麦罗斯基勒音乐节始于1971年,最初的名字为“罗斯基勒音响节”。它每年都固定在丹麦城市罗斯基勒的一个大牧场举行。首届音乐节为期2天,只有一座演出舞台、13场音乐演出,观众共2万人。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罗斯基勒音乐节已成为当今北欧规模最大的夏季户外音乐节——为期4天、拥有7座演出舞台,举行百余场音乐演出,日接待观众10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其他音乐节上也可以看到有乐迷举着旗子观看演出,但罗斯基勒音乐节上的旗子却已成为特色——上面的图案从乐队logo到桃心、卡通画等等,形成独属于罗斯基勒的衍生文化,吸引着更多人每年来到这座城市。

此外,音乐节举办地特有的时空要素,也带来独特体验。每年8月在芝加哥举行的劳拉帕路撒音乐节以丰富多样的阵容而出名,比它更出名的是当地炎热的天气。

到底有多热呢?以喜欢光脚上台演出而知名的澳大利亚乐队主唱凯文·帕克的故事,口耳相传——他赤脚登上劳拉帕路撒的舞台后,由于天气实在太热、地板发烫,不得不踩在一条毛巾上寸步不移地唱上40分钟。

正如人们常说,条件艰苦、苦中行乐的经历才印象深刻,有时反而不以为苦,深以为乐。在芝加哥8月毒辣的太阳底下,乐迷们为心仪的乐队等上四五个小时,就是典型的“劳拉帕路撒记忆”。而许多歌手乐队同样无惧炎热,纷至沓来。这一将个体情感能量凝聚升华为集体情感认同的现场,热浪是参与者之一。

看完一个舞台的演出后,穿越一片发着绿光的树林、搭乘缆车上山、爬过陡峭的山路前往另一个舞台……这神奇的体验出自日本的富士摇滚音乐节。因为1997年第一届音乐节是在富士山边举办的,该音乐节的会徽也因此使用富士山的形象。从第三届开始,音乐节就固定在新潟苗场举行,并从原来的2天改为固定3天。将音乐节深度嵌入大自然,是“富士摇滚”品牌营销中最重要的一环。

突破同质化瓶颈 创新演艺科技

户外流行音乐节是欧美文化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近年来,英国和欧洲大陆一些户外音乐节面临困境。一些曾几小时内门票售罄的老牌音乐节,也出现售票慢、售票难的情况;此前原计划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博士音乐节,因票房不佳被迫取消。有分析认为,经济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音乐节本身的同质化是主要因素。

如何带来更好的体验,成为音乐节及其所在城市共同面临的挑战。正如德国一家知名演出公司总经理雅佩尔·巴伦德莱特所说:“音乐是音乐节最主要的部分,但不再是唯一。每个音乐节都要做到独树一帜,成为个性化的综合产物。”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暌违2年的科切拉音乐节回归之际,除了呈现精彩音乐表演以外,现场还打造了一系列令人震撼的艺术装置,其中最吸睛的作品名为“游乐场”。这一大型艺术装置的融入,不仅使场地更具趣味性,也增强了观众的互动性与体验感,扩展了音乐带来的欢乐氛围。

“游乐场”由4座高约13—17米的钢架组成。这些形似建筑的构架造型不同,色彩缤纷,包括青色、洋红色和黄色等。这是一座即兴创作、充满机遇和游戏性的虚拟“城市”,各个造型细节代表着城市的休闲元素,比如广场、剧院、公园及拱廊等,这些微缩的场景被有序地垂直排列在多孔的网格架中。在这里,游戏被还原为最初的定义,即自由支配的个人时间。

设计师奥悉尼表示:“游乐场装置与阿尔多·罗西的‘浮动剧场’相似,它创造了剧院般的环境,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某种表演互动。它提供了没有技术就能体验休闲空间的机会,使用者既是观众,也是表演者。”

演艺新科技在当下欧美音乐节舞台上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激光、LED大屏幕、4K高清屏等在技术层面给人带来视听新体验。同时,观众对演出场地、住宿、交通、供电、无线网络、卫生等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希望有更个性化和轻松舒适的环境。

如果说,户外音乐节在市场发展早期扮演了聚合的角色,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受众吸引到一起,“音乐+”发挥的则是“扩容”的作用,用音乐来关联一切,比如艺术设计、雕塑展示、生活方式等等。

对户外流行音乐节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升级的同时,发现它们与公共空间的关联及化学反应,进而塑造全新产业形态,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亟待更多探索。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