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第11届读书节开幕式上,一则和阅读相关的数据引起关注:作为复旦大学2022年度阅读达人,历史学系2020级本科生唐寅一年借阅图书800余册。不过在评点这位很能读书的“学霸”时,也有计算机专家透露,“初代GPT一年的阅读量已达到7000余册”。
人类的阅读量无法超越机器人已毫无争议,在技术快速迭代、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当下,阅读之于我们,意义何在?一位复旦大学学者的观点,引发不少共鸣:越是在机器高度发达的时代,人越需要通过带着思考的阅读和深度学习,丰富精神世界和心灵。
“学霸”PK机器,谁的阅读水平更胜一筹?
一年阅读800本书是怎么做到的?先看复旦“学霸”唐寅的读书日常。他说,自己主要喜欢阅读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书籍,每天近似流水线作业:按图索骥,标记新书,然后在图书馆系统检索,保存编号,前往借阅。即便保持强度略高的阅读状态,但唐寅仍腼腆地说:“不敢说一年精读800本书,只能说读过800本。”
和谦虚的人类“学霸”相比,机器的阅读水平目前进展如何?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语言处理专委会副主任、复旦大学计算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黄萱菁做了分享:机器阅读,不外乎“博览群书、持续学习、去粗存精”。她也提出,机器学习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质量。比如,有团队发现,基于论坛学习的机器在表达能力方面明显弱于阅读经典著作的机器。黄萱菁说,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
超越工具性,阅读才是“制胜法宝”
事实上,机器正在变得愈发聪明。黄萱菁介绍,已有AI在高考答题中答出了500多分。那么,和机器相比,人类的优势将体现在哪里?黄萱菁直言,从目前来看,机器所缺乏的甄别信息、理性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将是人类的“制胜法宝”。显然,这些关键的能力,都可以通过阅读进行培养、提升。
“机器千篇一律,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但人的价值并非如此。”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陆一认为,情感共鸣、同理心,甚至是所谓的人的性格缺点,都是区分人与机器的关键。因此,在机器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尤其需要从非工具性的角度来认识自己。而这也是大学当前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的重要原因。
随着AI的快速发展,不少人也开始担心人类或将被机器取代。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直言,化解焦虑,阅读是良方。“阅读饱含丰富的精神给养,充满伟大的力量。比如,在阅读中华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今时今日之苦恼与古人所思所想何其相似,从而获得巨大的内生动力。”他也特别谈到,一些中华经典很适合在数字化时代进行碎片化阅读。“你很难想象碎片式读完康德,但用这个方法读《论语》并不费劲。”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