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旅游体育景点消费娱乐文化历史考古生活

让“四季村晚”为乡村文化持续添彩

朱忠鹤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开始推行“四季村晚”活动,鼓励和引导各地“村晚”活动常态化。所谓“四季村晚”,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有属于乡村自己的文艺晚会。

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没有豪华的舞台背景,也没有什么大牌明星助阵,但它表现的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百姓生活,讲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情、舞的是乡韵,表达出了农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增进了乡里乡亲之间的感情交流。应该说,“村晚”的诞生,不仅仅为父老乡亲送上了一场味道适口的文化喜宴,更是从多个方面对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按照以往惯例,我省多数“村晚”只在每年临近春节时举办。这不难理解。对于东北乡村而言,冬季意味着冬闲,按照传统,操劳了一年的广大农民在这个时候有了放松的时间与心情。而且,随着春节临近、喜庆气氛渐浓,原本就有团圆、喜庆、欢乐寓意的“村晚”恰恰与这一氛围契合。再加之“春晚”对“村晚”所产生的潜在文化联想,入冬看“村晚”已经成为我省乡村一种文化习惯。

此次“村晚”由“一季”变“四季”,决不仅仅只是增加了次数。仅就辽宁而言,位于东北南端的我省四季分明,不仅季季有景,而且每一季都有每一季独特且悠久的文化习俗。也就是说,如果仅仅集中在冬季办“村晚”,优秀的乡村文化元素固然也可以得到展示,但因为缺少了“季节”这一最为生动的舞台背景,有些文化习俗的呈现就会多少显得唐突。比如,在我省一些乡村,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高悬与互赠香包的传统。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浓郁民族韵味的满族刺绣就会得到展现。但如果这样一个夏季习俗出现在冬季晚会上,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违和感。

“四季村晚”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将不同季节的习俗与传统有机融合进每一季晚会,既丰富了“村晚”内容,又实现了节气与季节的相得益彰,让乡村的文化魅力得到彰显,进而激发乡村活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持续添彩。

此外,由“一季”变“四季”还能形成村民文化欣赏的惯性。“村晚”的实践效果已经证明,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演身边事说身边人,乡土味浓、人情味重的这一文艺形式广受农民欢迎,一些人常常感叹“意犹未尽”。“四季村晚”的推出则恰逢其时,节目季季看,演出季季有,这不仅满足了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长此以往,还能形成文化生活惯性。我们进而还可以说,以“四季村晚”为切入点,能更好地实现更大意义上的乡村文化建设。

当然,不管是“一季村晚”还是“四季村晚”,作为主导部门的各级政府都需要对这种根植于乡村的文艺表现形式精心谋划,既保证“村晚”次数的可持续,也保证“村晚”品质的可持续,由此让农民家门口的这场文化盛宴历久弥新,回味悠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