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2023年,我国本土药企出海授权的数量首次超过许可引进(license-in),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极。
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冷伟青在工作中发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与国际领先国家相比,在科研基础、创新体系、创新投入、国际竞争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她建议,要打通生物医药创新链、资金链和产业链之间的堵点,推动“三链”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实现科技、资本、产业、人才和数据的高水平循环。
冷伟青介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短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原始创新能力薄弱。本土创新药以“跟随式”创新为主,缺乏细胞治疗、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研究。二是创新投入不足。2022年,全球Top10药企的研发投入合计高达1043.2亿美元,而我国全行业仅为377.88亿元人民币,差距明显。三是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生态尚未健全。由于研发成果加速转化所需的内外部资源链接不足,我国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率一直停留在5%左右,远低于欧美国家25%-30%的水平。
“还需要增加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研发投入强度。”冷伟青表示,提高源头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可以发挥国资科创基金引导作用,带动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大国资收益向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倾斜力度。“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创新协同联动、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并鼓励龙头企业担当‘链长’,建链成群、打造创新生态,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