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旅游体育景点消费娱乐文化历史考古生活

非遗保护不妨多些“围炉煮茶”的别致

作者:李思慧

不久前,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有43个项目入选,居世界第一。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每一项“非物质遗产”,都是无声流传的民俗,是活的文化史诗。它们以其令人惊叹的“东方神秘之美”,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贡献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同时也展现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谐性和差异性。

“非遗”项目总数居世界第一。我们在欣喜和自豪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申遗成功不是目的,保护和传承它,造福当今人才才是目的。过去,在一些地方,“非遗”被忽视,导致后继无人的尴尬;有人把“非遗”当成“落后”的代名词,忽视了它的时代张力;有的有选择地支持可以快速实现的项目,而忽略了需要努力保护的“非遗”项目,导致昙花一现...“非遗”的保护不能陷入狭隘的功利算计,不能止步于局部的零敲碎打。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系统保护”工作,才能让它发扬光大。

笔者理解,推进“非遗”保护的“系统性”,不仅要立法、建章立制形成彻底的制度,还要坚决保证制度得到严格执行。除此之外,还表现在大力推进传承方式的系统化,全面拉近“非遗”与现代人的距离。

一方面,“非遗”不是那堆旧纸里的“遗”,而是穿越古今的“潮人”,能有更多的烟火气和市场味道。“别让我遇见你,遇见你我就能抄你”……在山西,民间艺人张荣捏泥人的一系列小视频在网上走红。凭借一双巧手,这个80后小伙已经在网上成功吸粉40多万。这并非孤例。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入驻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覆盖率达到97.9%,超过5847万非遗创作者在平台上制作内容。

另一方面,“非遗”也可以更具仪式感,成为一种独特的消费潮流。《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入选“非遗”,勾起了我一种高雅的兴趣。最近,“围着炉子煮茶”在网上迅速流行,许多年轻人自带茶具或去户外茶馆或新中式茶馆生火、煮茶、烤橘子、吃瓜子...“旧瓶装新绿,静灶搅红”的场景,让很多人在这个带有仪式感的冬日,进入了诗意的时空。“把传统变成时尚”“非遗”完全可以让氛围充满更多的“仪式美”。

泰戈尔说:“古老的种子,其生命的胚芽就在里面,只需要被播种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既要在“人间烟火”中与时俱进,又要独特优雅,符合时尚达人“围着火炉煮茶”的风格,从而在双向的旅程中构建更立体、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