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旅游体育景点消费娱乐文化历史考古生活

清晨瓦上雪微凝

作者:王雨馨

雪花在窗前飞舞,我坐在窗前,看着翠绿的竹子变得洁白如白。大雪时节,白雪追逐北风轻舞,仲冬的身影悄然而至。

是大雪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此后气温明显下降,天上的水汽凝结成雨雪冰雹,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古书《三礼义》有云:“大雪为节,于小雪之行为大雪。雪转时,以大雪命名。”《二十四节气》记载:“大雪,十一月节,至今,雪量充沛。”大雪季节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天的临近,但并不是雪量最大的时候。玉与玉,在冷热的对峙下,枝繁叶茂的鹅毛大雪,就像冷天的精灵。带着不谙世事的羞涩和好奇,她渴望去赴这个冬日的约会,却只是轻轻的给这个世界的烦恼蒙上一层白色的宁静。

大雪分为三个时期:一个时期,鸟儿不唱歌;等待第二只老虎穿越;侯莉脱颖而出。此时,寒意正盛,郝汉鸟收起了全天的鸣叫;俗话说,阴气鼎盛,世间阳气渐升,老虎交尾,兰草发芽,自然循环进入新的循环。脉细天轻,云来云往,有几枝雪。万物都是顺应天气而生的,人也是在阴阳昼夜的循环中体会到生命的真谛。“知夜雪重,闻竹声”是隔窗雪竹两相细微闻;“就像春天的大风,在夜里吹来,吹开了万株梨树的花瓣”在边塞是荒凉而美丽的但仍然温暖;“柴门狗吠,风雪夜归人”是雪夜行人心中那种回家的温暖感觉。雪是冷的,但它总是包含着生命的热量;回归寂静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浪漫。

俗话说,雪如五谷。大雪不仅为农忙画上了句号,也为明年的农忙奏响了序曲。隆冬时节,北方陷入一片冰天雪地,农作物停止生长,人们进入农闲季节,越是不能放松农事活动,就要利用地面结冰,锄地保墒,保暖除草。一句农谚说得好,“今冬一尺棉被盖麦穗,明年馒头堆成山”。在北方冬麦区,积雪对冬小麦有明显的保温作用。寒潮来袭,即使气温骤降,白雪覆盖的麦田也只会降温几度,为农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到冬末春初,气温回暖,积雪逐渐融化,被麦田吸收,成为麦田绿色生长的露珠。但在南方地区,油菜、小麦等春季花卉仍生长缓慢,需注意施好肥,为春季安全越冬和生长打好基础。如果下雪时机不好,要抓住时机,冬季灌溉,提高小麦的越冬能力。面对大雪季节经常出现的暴雪、冻雨、落冰等天气灾害,要加强中后期管理,及时松土增肥,蓄水升温,把冻害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明年丰收。

大雪节,这个遍布全国各地的丰富习俗,共同绘就了一幅冬季多彩的民间画卷。所谓“小雪咸菜,大雪咸菜”。一到下雪天,家家户户都忙着腌制“咸货”储存食材。腌肉、香肠、咸鱼一排排挂在人们的门口、窗台、屋檐上,浓浓的年味也在这一幕。在中国北方,麦芽糖是大雪前后常见的小吃。“锣一敲,甜如糖”,一种由玉米、大麦、小麦、小米等谷物发酵而成的甜食,承载着大雪特有的温暖和幸福。当河流被大雪阻断时,人们或静坐观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或赞叹“雪花飞舞,银装素裹”,或滑冰打雪仗。即使他们的手冻得通红,也无法掩饰内心的快乐。此外,许多地方有吃糯米和八宝饭的习俗。软糯米,配上红豆、莲子、枣和桂圆,真是老少皆宜的咸宜。在鲁北民间,人们走路都会休息,总爱来一碗温热的地瓜粥。在北京,人们喜欢吃年糕,也被称为“祛寒糕”,这意味着每年的和平和促进。南京人会在大雪节气炖一碗鸡汤,辅以枸杞、木耳等食材,在寒冷的冬天带来一份清爽的味道。

大雪时节,气温骤降,是冬季进补疗养的好档口。民间有“一冬三补,来年无痛苦”的说法。在低温的刺激下,人的神经系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头痛、肠胃不适等疾病。此时宜温胃健脾,滋阴益精,并有“温而软,忌寒而硬”的习惯,即多吃温性食物御寒,同时要防止燥上火。羊肉、鸡肉、鲫鱼、坚果、山楂等食物有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作用。还可以多吃些黑色补肾的食物,如黑枣、黑芝麻、黑米、黑木耳、乌鸡等。南丰蜜桔、关西釉、脐橙、雪橙等时令柑橘类水果还能清肺、防鼻炎、祛痰止咳。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延续“早睡晚起”的规律,多穿保暖贴身的衣服,尤其要注意头部和脚部的保暖,避免受寒,滋养殷琦,让身体储存更多的能量,冬天等待春天的回归。

早晨,瓷砖上的雪微微结冰。大雪,天空和云,山和水,白色上下。万里雪中,整个世界的喧嚣都是安静的。让我们在这宁静中珍惜世界,热爱世界,踏着雪在寻梅寻找一盏温暖的灯,照亮漫漫长路。

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