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第三艺术”,也是形象化的历史。
上海作为古代的东南名邑,是富庶的长江流城和新兴的东西南沿海的交汇点。1843年开埠之后,几十年间就发展成为华洋杂处、具有多元文化特质的远东第一大都会。中西文化在此撞击、融合,孕育出独一无二的“海派文化”,渗透于文学、戏剧甚至生活模式,当然也影响到了建筑的形态。海派建筑,以其多样性、包容性、创新性形成中国兼收并蓄的建筑流派之一,迷离的风情及丰富的建筑风景线形成其最为精湛的存在形式。
海派建筑特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海纳百川、不断创新和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最初,英、美、法等国侨民开始在“十里洋场”的住宅建筑中融进了本国本民族的风格。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滩建筑开始按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标准和最新式样设计建造,大量建筑效法欧陆,采用希腊式廊柱、花岗石饰料垒砌,饰以雕刻,是典型的古典派新文艺复兴式建筑。新式洋房与高级公寓纷纷拔地而起,成为上海盛景。中外名流相互倾慕对方文化,工商巨子盛宣怀的住宅造型之宏伟,布置之华丽,堪称西式豪宅中的经典;犹太人哈同1904年为妻子兴建的爱俪园则有“上海大观园”之称。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世称“东方巴黎”,“世界主义”成为其闻名四海的标志,反映在建筑形态上则是:从对古典的崇尚到侧重实用的转变,中西建筑风格有机融合。
海派建筑的多样性,是将西方住宅文化与本地居住理念融合进建筑设计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细腻和精致,这也暗合了海派文化的特点,讲究细节、浪漫、小家碧玉和兼收并蓄。如房型要迎合居住者的习惯,全户朝南,冷暖适宜,采用低窗户大开间采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观。在住宅总体绿化方面,则取材于中欧经典庭院设计,建筑风格则注重形式美感却不过度装饰的新古典主义。在自然和谐与精致的唯美路线中变幻出海派的高尚生活空间。
如中国横琴香洲埠,以标志性红砖墙独立于街巷其他流派青瓦白墙之中,拱券、连廊等海派建筑元素随处可见,花园露台、庭院绿植再现大上海滩花园别墅之奢华辉煌。
在上海石库门建筑中很容易发现中西文化共存这一特点:出于对土地利用率的考虑以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石库门住宅的结构布局源自中国传统院落住宅模式,但总体布局却采用西方联排式;有些石库门入口门套上做有巴洛克装饰的山花,但黑漆大门上的门环又露出中式的痕迹,建筑多处采用了西方建筑的装饰形式和图案,但住宅内部空间却是一派典型的中国民居室内场景;天井、客堂间、灶间、亭子间、晒台……尽管当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始终没有完全抄袭或照搬国外建筑形态,而是巧妙地进行了“中西合璧”。
中国横琴香洲埠海派建筑庭院,主体为西式造型,内部连廊柱式,具有极强的西方建筑特色,但围合式庭院、大门以及屋檐均具备中式建筑特点,中西合璧情境昭然若现。
上海的近代建筑史可看作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始终站在近现代建筑演变浪潮的前端,贵族气质昭然若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思潮的引入,新材料的发展,上海的建筑师们已很好地将西方住宅文化与本地居住理念融合在建筑设计中。因此石库门的房型迎合上海人居住的习惯,注重生活空间的营造;在后期新式里弄的造型风格设计上,并不一味沿用传统和西方的风格,而是结合现代建筑的理念,适应上海的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春湿秋燥的气候特色,创造出新的样式。
然而,今天海派建筑进入一个品位更高的境界,其海派建筑的精神尤在、一脉相承。如香洲埠,就综合利用了中国五大建筑流派精髓,以中国式庭院体现了其内在的真正的美观。如屋檐、护栏,经过改造和设计,加进了新的内容,外显贵族气质、内宽敞舒适,“旧瓶”装新酒依然呈香。
建筑个体装饰元素多元并置,互为局部;建筑群落里个体出位而整体自成体系;整体风格紧跟时尚,推陈出新;建筑形式中西合璧,自由组合;建筑造型包罗万象,兼收并蓄,皆为我用;建筑符号深入生活,成为市井文化;建筑装饰的浮夸虚饰和建筑设计营造的精明实效之间矛盾并存。综合起来,近代海派建筑风格的文化内涵是“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皆为我用,无派即派”。而香洲埠136席四合院落,以海派建筑“石库门、石廊”为核心元素,再现大上海滩花园别墅之奢华辉煌。更荟萃川、晋、徽、海派、岭南五大流派建筑精髓,融汇石雕、木雕、砖雕、铜雕、灰塑五大营造技法。值得细细品味!
香洲埠?预约热线:0756-2899999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