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赛道愈发火热。调研机构Omdia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7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超过1万台,到2030年将达到3.8万台,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83%。
“全球人形机器人商用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也正在从实验室研发向商业化的探索阶段加速迈进,并在部分关键领域已取得技术突破,零部件等环节处于快速发展期。随着技术瓶颈逐步克服、产业链日趋完善等,预计3年至5年时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迎来一定规模的商业化落地。”北京智同工大智能传动技术研究院院长张驰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因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也引发上市公司竞相入局。同花顺数据显示,8月2日,震裕科技新增“人形机器人”概念。目前,国内产业链企业正在联合探索大模型、传感、算法与具身智能的融合,以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及创新。
商业化可期
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科技竞争新高地,我国也高度重视这一产业的发展。近日,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召开座谈会提出,要加快培育新支柱新赛道,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聚焦人形机器人、元宇宙等领域精准发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另据了解,北京、武汉等多地也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加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同时,人形机器人作为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重要载体,也已成为AI领域的研发热点和投资风口。人形机器人赛道受到了资本青睐。据天眼查APP初步统计,今年以来截至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多达15起,融资规模超20亿元。
除了特斯拉、腾讯、华为等一批国内外巨头涌入市场,宇树科技、擎朗智能机器人等一批国内企业也在快速成长起来。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时间表以及将在哪些领域率先落地,也受到市场关注。
“预计智能制造尤其是汽车制造领域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首个大规模应用的领域。”优必选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沙特NEOM新未来城已经首批采购了公司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公司也正在与东风柳汽等公司共同推动面向工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公司计划将人形机器人的应用从新能源汽车制造拓展至消费电子制造,并进一步研发多任务通用型工业人形机器人。
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已将具身智能作为研发的新方向,并加快推进通用机器人的产业化。公司将基于成熟的商用落地场景,结合最新的大模型技术,让机器人更有环境感知、决策规划与执行能力,构建公司新一代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推进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落地。
“随着近两年的技术路线及供应链逐步明确,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渐行渐近,目前在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等领域的部分人形机器人已经开始试量产。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工业机器人之后的又一颠覆性科技产业。”迈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浩宇对《证券日报》记者称。
在政策和资本等多重因素催化下,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7.6亿元,到2029年将达到750亿元。
王浩宇认为,随着AI模型、消费电子、智能制造等多领域企业联合发力,我国有望在2024年至2025年迎来人形机器人的小批量量产应用阶段,产业化、商业化落地进度都将超预期。
产业链逐步完善
事实上,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竞赛按下“加速键”,国内上市公司也在该领域积极布局。
Choice数据显示,目前A股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上市公司已超过55家,主要为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厂商。同时,众多聚焦算法、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上市公司也在纷至沓来。
例如,汇川技术、绿的谐波等企业正在布局加速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商汤科技等公司主要探究人形机器人AI算法;博实股份、弘信电子等多家公司均表示正在进行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发并推进量产;长盈精密表示,公司已接到多个品牌人形机器人的零件订单。
在多方共同发力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多个环节正在加速完善。张驰宇表示,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例如,在减速机精度、成本的把控等方面,企业均在加速突破。当前国内部分零部件厂商在核心参数上已接近国际水平。
“我国在集成电路供应链、量产能力以及场景落地方面存在优势。企业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水平持续提高,在人工智能算法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也在不断推进。国产产业链企业有望凭借人形机器人发展机遇,实现对高附加值产品的突破。其中,零部件等领域有望较早受益。”王浩宇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