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 董维娜 西安医学院讯)西安医学院护理与康复学院深刻把握医学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创造性地实施“导师团”育人项目,通过构建“贯穿一条主线、组建四支力量、守好三个关口”的“一四二”工作模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为学生成长成才赋能,为培养新时代人民健康的忠诚守护者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实践路径。
立足根本:以清晰“主线”锚定育人方向。育人先育魂,定向明则步履坚。“导师团”项目始终将“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恪守医德医风、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守护人民健康的医务工作者”作为贯穿全程的核心主线,精准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守护人民健康;明确了“培养什么人”的目标——不仅是有精湛技术的医务工作者,更是怀有仁心仁术的“苍生大医”。在主线引领下,所有育人活动都拥有了共同的价值坐标。无论是专业课堂的知识传授,还是社区的谈心谈话,或是临床一线的实践磨砺,最终目标都统一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确保育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行稳致远。
汇聚合力:以“四维”导师团队构建育人共同体。一是思政导师“铸魂”,筑牢信仰之基。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五老”工作室成员构成。负责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思政课教师通过建立“思政工作坊”、下沉“一站式”学生社区,以微党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辅导员通过进驻社区、深入课堂与宿舍,成为学生身边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精准掌握思想动态,及时回应思想困惑。“五老”以丰富的阅历、坚定的信仰和深厚的情怀,通过“面对面”共话成长,以“活历史”讲述奋斗故事,实现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二是专业导师“强技”,夯实立业之本。由助产学、内科护理学、系统解剖学等专业课教师组建,不仅进行“知识串讲”,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逻辑化的专业知识框架,攻克学习难点;更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医臻基因育才计划”等科研项目、备战“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此外,常态化开展如“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的发病及可能机制”等学术讲座,持续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专业认同感。三是职业导师“导航”,把稳前行之舵。由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等十余医疗单位及社区服务中心的优秀校友构成,通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分批次组织学生前往临床一线实习见习,职业导师们以“师带徒”的方式,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言传身教,传授精湛的医术,潜移默化地涵养医德医风。四是朋辈导师“助力”,激发内生动力。由学生党员、学习标兵等优秀学生骨干组成的朋辈导助,是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通过实施党员联系宿舍制度、启动“启学明志三U”帮扶计划、配备辅导员助理等方式,导助们深入宿舍、走进课堂,在学业答疑、心理疏导、生活适应等方面提供“接地气”的日常帮助,营造了比学赶超、互助共进的优良学风。
系统施策:以闭环管理保障育人实效。一是科学匹配,把好“入口关”,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台子”学院从制度层面入手,制定并印发了《西安医学院护理与康复学院导师制实施方案》,明确了导师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在选拔环节,坚持“个人申报-科室把关-学院评选”的层层遴选机制,确保将那些真正“政治素质过硬、责任意识强、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校友和学生骨干吸纳进来,组建起动态更新的导师库。在此基础上,转而进行“精准匹配”。育人工作小组会对导师的综合育人能力与护理学、助产学、康复治疗学三个专业多个班级的独特学情进行评估,按照“一对一”的精准原则,为每个班级配备一个由思政、专业、职业、朋辈四类导师组成的“专属育人小组”,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高度契合,为个性化指导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建强制度,守好“出口关”,为常态化长效化“架梯子”。健全的组织管理机制。成立由党总支书记、院长任双组长的育人工作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导师全员参与”的协同格局,从顶层设计上确保了项目的执行力。畅通的沟通联系机制。导师团定期深入“一站式”学生社区、课堂和宿舍,与学生开展常态化、深层次的谈心谈话,不仅是“掌握情况”,更是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确保及时为学生“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统一。制定专门的考核文件,从“业绩考核”和“学生评价”等维度进行综合研判。既是对导师工作的督促与激励,也确保了整个育人体系不跑偏、不减速,始终朝着既定目标高效运行。(编辑:褚智凌)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