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聚焦解决生物医药产业卡点、堵点、难点,围绕创新机制、提升产品、集聚产业、营造环境等,并重点在具体产业方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条配套上,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38项重点任务和举措。
在广东省内,广州、深圳、珠海、中山四地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已走在前列。《方案》发布后,东莞、佛山等城市,该如何围绕重点任务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
在此次政策发布会上, 东莞市副市长黎军表示,目前东莞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为核心引擎,以智慧医疗与大健康服务为发展支撑的生物医药产业支持体系。2024年,东莞还准备了“空间+基金+政策”大礼包,全方位保障项目落地需求。
业内人士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东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关键难题还是人才、资金不足。未来,东莞明确要围绕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体外诊断、医学影像、核医学等细分赛道发力,人才引进和资金支持是核心手段。
“夹在广深两地中间的东莞,无论是政策利好还是人才供给,都无法与两地形成竞争态势。此外,生物医药各领域都需要临床试验,东莞医疗资源的短缺以及产业配套的不足,也限制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都是需要东莞首先解决的问题。”众生药业研发中心副总经理谭珍友表示。
打造特色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对比长三角区域,当前广东在生物医药产业上仍然存在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偏少、研发实力有待提升、对创新药研发支持不够等问题。
此次《方案》提出,广东要将2023年营业收入达到6638亿元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规模超万亿元。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发力,显然无法更快越过万亿级门槛。
作为“双万”城市,东莞在今年“一号文”中提出,要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力争2027年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营收规模达到400亿元,并组建总规模约21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覆盖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
曾凭借“流感神药”奥司他韦半年大卖41亿元的广东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东莞生物医药产业版图上的重点企业。上半年,子公司东阳光长江药业慢性病线实现显著增长,有5款胰岛素产品中标集中带量采购,在研的SGLT-2抑制剂荣格列净已提交新药上市申请。但长期巨额的研发资金投入,依然是摆在企业面前最大的难题。
东阳光药业相关负责人邢少龙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截至目前,从省到市发布的一系列政策,都为东阳光在资金方面提供了不少扶持。但相较于动辄几亿元的研发资金,当前东莞针对单个企业创新药研发和注册最高奖励的3300万元,对企业而言,依旧无法形成长期“资金陪伴”。
“现阶段,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受到国家集采和行业竞争激烈的影响,利润渐渐下滑,因此企业自主搞研发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谭珍友表示,在广州,一个创新药项目如果做到临床三期,会直接支持项目总资金的40%,但东莞暂时没有相关政策。如众生药业某新冠创新药研发费用达6亿元,临床费用达3亿多元,如果企业本身利润不高,则难以支撑。
资金以外,产业配套也是难题。邢少龙提到,创新药的研发,首先依赖于医药企业,同时还需药物检测、医药设备等诸多配套公司,以及可供临床试验的医院等环节,涉及的链条非常多。
当前,东莞在全部链条上相对广州或长三角相关城市还是弱很多。因此,东阳光目前会将诸多项目拿到全国各地寻找合作单位。“如果在广州,就可以完成研发后直接在当地医院做临床试验。”邢少龙表示。
采访中,诸多东莞生物医药企业也均提到产业链配套难题,而这也是东莞在招引生物医药企业上存在的短板。除资金、政策奖励支持外,生物医药企业其实更需要产业集聚带来的配套效应。
广东医科大学创新研究院院长丁喜生就认为,东莞面临着生物医药产业第三方服务资源分散的问题,应当整合相关资源。“比如,将大学拥有的高价值设备、专业人才及独特设施转化为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内的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共享服务,从而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丁喜生说。
要实现产业集聚化发展,除加大力度引进龙头企业、高端研发机构和重大产业项目的同时,产业园区也是核心载体。
此次《方案》提到,广东将促进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生物产业基地、东莞松山湖生物基地等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形成10个以上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在业内人士看来,东莞要实现2027年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营收规模达到400亿元目标,推动松山湖生物基地持续扩容,围绕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同时加大政策、资金和创新药械全链条支持,推动创新药械在东莞快速产业化,是东莞生物医药突围的重点路径。
深耕细分赛道形成差异化竞争
生物医药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和多元化的领域,在任何细分领域的重大突围,都将成就一个区域的生物经济。此次《方案》中,广东提出,下一步将加快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在基因技术、细胞治疗、AI+生物制药、合成生物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领域率先突破,形成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竞争优势的重点企业。
事实上,东莞在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的探索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如依托华为、OPPO、vivo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产业链优势,东莞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发展初成体系,围绕医学影像、智能穿戴、体外诊断、介植入耗材等细分领域,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条,成功入选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第二批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地区,国内自主研发的首台硼中子俘获治疗临床装置、全省首座硼中子俘获治疗中心落成使用。
此外,依托松山湖科学城,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从源头创新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在医药制造领域、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智慧医疗与大健康等领域都集聚了不少国内优质企业。
而为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持续发展壮大,东莞也表示,将围绕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体外诊断、医学影像、高端植介入器械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核医学、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等新兴赛道。
如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博迈医疗近年来年复合增长率超50%,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血管介入球囊导管本土生产企业,所生产的球囊导管系列产品在多个国家的市场占有率都位居前三,已在全球取得了超过数百张三类产品注册证。
生物医药作为新兴产业,正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型,新药研发、出海授权、医疗设备创新等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对于广东而言,其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与此同时,在任何一个细分赛道中,对科研领军型人才、技术人才、服务人才等的需求都十分巨大。
谭珍友表示,目前东莞很多生物医药企业都是将产品落在东莞,但人才队伍在广深两地,这对东莞而言,并不能助其生物医药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
这并不代表东莞全无优势。如在肿瘤治疗领域被誉为“第五疗法”的BNCT上,基于东莞独特的优势,已经集聚了一众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8月22日,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医疗领域产生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BNCT迎来新进展,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市硼中子俘获治疗研究中心正式动工,未来将成为国际前沿抗癌技术的重要基地,成为东莞市乃至我国的BNCT技术研究提供集中化科研落脚点。落成后,将吸引一大批肿瘤治疗领域的高端人才集聚。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东莞生物医药产业要向细分领域突围,首先要提升人才吸引力,尤其是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东莞可利用《方案》政策利好,加速汇聚一批国内外高水平科研、生产、营销、服务型人才,建设完善生物医药专家智库。并充分依托重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平台,引进顶尖人才来东莞工作,这样才能为东莞生物医药产业的长期发展奠定核心基础。”谭珍友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